徐冰 回顧展
回顧展是一個大題目,對有些人適合對有些人不適合。把一個人的作品放在一起看時,有些人的作品會相互抵消,有些人的作品之間卻有相互襯托和「注釋」的作用。回顧展如果不給人更多關於這位藝術家有價值的東西,觀眾就會不滿足;原來這個藝術家了不起的作品,還是那些我已經知道的。當然,我相信我的這次展覽不會是這種結果。
活了大半輩子,一直都在做創作。回頭看這些作品,它們像鏡子,照見自己;原來我對這類東西感興趣,這樣做藝術,是這樣一個人。後來作品開始引起關注,藝評家或自己就會根據過去生活背景的蛛絲馬跡,找出其藝術方法或風格來源的證據。原來一個藝術家的方法與風格都不是預先計畫的結果,它帶有宿命性。屬於你的風格你不想要也丟不掉,不屬於你的你拼了命也得不到。在工作室中處理一個型,是銳一點還是鈍一點,是選這塊材料還是那塊材料,所有這些細節的決定,都是由你這個人的性格、修為、敏銳度所左右的。如果你著急成功,型的處理或作品的尺寸就會過份一點;你要是想通過藝術,向世人炫耀或掩蓋一點什麼,都會被作品顯露無疑。這是藝術唯有的誠實,也是我們對藝術信賴的依據。
藝術家像是作品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傳導體,導體的品質決定作品的品質,這一點對誰都是平等的。每個藝術家把自己特殊的部分通過作品帶入藝術界,但客觀上卻是,有些被認可,有些始終不被認可。這取決於你帶入的東西,是否是優質的;是藝術系統中缺失的;是大於藝術界現有思維範圍的;對推進人們的認識是有啟發的,總之是否能通過一種特有的藝術手段給人們帶到一個新的地方。在這裡「特有的藝術手段」是重要的,這是藝術家工作的核心。你要說的話是過去人沒有說過的,在現有的詞庫中還沒有,你必須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去說,從而擴展了舊有的藝術領域。
藝術有各種層面,上述是我追求的。而我作為這樣一個「不得不接受的天生性格」和成長背景的藝術家,有什麼呢?依靠什麼來創作呢?現在看來,對我的藝術創造有幫助的,是民族性格中的內省,文化基因中的哲學觀與智慧,和我們這代在中國大陸長大的人,整體付出的有關社會主義制度嘗試的方法與經驗,以及學習西方的經驗。這些優質與盲點的部分交織在一起的,構成了我們特有的養料。這些與西方價值觀不盡相同的內容,比如敬畏自然的態度;與自然配合的態度;和諧中庸的態度;文藝為大眾的態度。這些好東西,幾乎還沒有機會在以往的人類文明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,但顯然它是人類文明走到今天需要補充的東西。但這些東西怎麼用?似乎我們又缺少如何使用它的經驗,因為過去的一二百年裡我們只積累了學習西方的經驗。我們傳統中有價值的部分,在今天必須被啟動才能生效,這是我希望人們從這個展覽中看到的。
位於1樓的作品-鬼打牆 綜合媒材裝置
2樓往下拍攝
天書
為了天書,徐冰總共造了4000多個假字,雖然是假字,卻必須最大限度地像漢字,又不是漢字↓↓
文化動物
錄影記錄播放著公豬印著偽英文,女豬印著偽漢字在展場中活動,發情及交配,為一個轉換案例的研究....... 將一個抹了母豬氣味的假人和公豬一起放進柵欄內的表演裝置,證實豬的性愛反應係由嗅覺引起,是母豬的氣味誘發公豬的衝動,與豬的視覺無關
藝術家把養豬的過程看成是一個有關社會科學的動物試驗的過程,他想法好妙XD
開幕式
有記錄影像放著,以新鮮桑樹枝插於花瓶裡,幾百條的蠶在枝上啃食桑葉,茂盛的桑葉經過啃食,只留下枝幹,蠶群在枝幹上吐絲做繭...而金、銀兩色的蠶繭逐漸佈滿枝幹,由蔥綠茂盛轉化為另外一種豔麗的景觀...
煙草計畫-虎皮地毯,是由50多萬支香煙插製而成的作品
脊骨
這也好酷哦!! 除了天書外,我最愛這裡(心)
將現場改為教室,可參與書寫,書寫後發現,實際上是在寫英文,真是非常特殊
「英文方塊字書法」教科書其一內容
A,B,C...
作品由36個放大陶製印刷字模組成,基本的概念是選擇發音適合的漢字,作為36個英文字母的「音譯」對照
A=哀 B=彼 C=西....
地書
起源是他想到標識可以說明一件簡單的事情,是否也可以用來講一個長篇故事,於是透過各種管道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「標識語言」,也研究數學,化學,製圖學等專業領域的符號...
由乾枯植物黏貼於玻璃之燈箱裝置,現場看很美哦~
漢字的性格-手繪的二維動畫形式創作
同場加映~
解放空間的9種想像
展覽與空間設計質材包括可回收的包裝用木棧板、燈泡球組,木條、透明性材質等,象徵一種遊擊式當代建築語彙,意在模擬持續進行思考的工作狀態
山上的風很香─遇見伊誕的紋砌刻畫
強調「紋」路疊「砌」雕「刻」「畫」色的原生力量,並延伸原始大地、純真氣息的美學概念和心靈重建的夢想
繪畫創作持續關注於生命經驗與記憶的體認與捕捉,並以線條筆觸和低彩顏色,從日常生活的觀察角度切入創作內容的諸多面相,也透過繪畫深刻具體的意象表現,將情感與影像緊密扣合著
《禮物》傳達的是有關「領受」與「傳遞」的概念
《我的寶貝禮物》單元中展出的都是向一般大眾募集來的個人收藏的禮物,共有81件,禮物持有人同時寫下這些禮物背後的故事,敘述著這些禮物來自何人,為何獲得...
《打包》是表演藝術團體「飛人集社劇團」的創作,以一個巨大的老舊行李箱,象徵多采豐富的生命歷程,裡面裝滿一生中最珍貴難忘的寶貝記憶
《以禮物之名》總共邀請了8位台灣當代藝術創作者參予,每位藝術家以「禮物」為創作主題,提出各自對「禮物」的解讀及表現形式
《奇想禮物盒》提供來兒藝中心參觀的親子觀眾一處除了欣賞藝術作品之外,也可以停下腳步,透過閱讀、繪畫及交談等互動方式共享親子時光的奇想空間
2樓展區 觀‧點 - 李元佳回顧展
戶外廣場的 X-site地景裝置計畫:邊緣地景
『邊緣地景』的鷹架概念,由大量孟宗竹與桂竹交錯形成,面積約等同本館入口挑高大廳1:1的尺寸並與北美館建築聯結。竹子獨特的材料韌性,當有作用力發生在竹構材上時,其動能立刻相互傳遞,人如同走在現實與潛在之間的夢遊者,進行一場空間體驗。竹子也因時間產生本質上的變化,顏色由綠逐漸轉為黃褐色的視覺感,整體裝置如同一自然地景,從開始到結束不斷關照大地的變化本質,記錄著時序的變化